
原标题:《复旦大学会馆共产主义陈列馆:在这里,追寻真理之光。今年秋天,国富路51号复旦大学《共产党宣言》陈列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勤奋的新生——探访陈望道故乡故事《复旦学子必修课》。
1920年初春,陈望道将《共产党宣言》翻译到他位于浙江省义乌市粉树郎村故居的简陋房子里。母亲郁闷着儿子,拿来了米饺子和红糖水。他在专心翻译书籍时,误将墨水当糖蘸粽子。 “这就是《真理的味道》的故事。”学生解说员陈正阳说。
陈正阳是中文大学系的学生,也是《共产党宣言》展览馆“星火”志愿服务党志愿服务队的成员。 2018年5月,在上海市委的支持下,复旦大学修复了老校长陈望道故居,并设立了以“信仰的起源”为主题的“共产党宣言”展厅。在校党委的号召下,大批教师和党员学生主动报名,进行志愿讲解,组成了入党志愿者“星火”党支部(当时可称为“‘星火’队”)。
“火花”一词取自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、“聚则为火,散则为满天繁星”。希望全体队员争当创新党的理论传播的先锋。成立七年来,围绕一本书、一个人、一个事件,“星火”团队成员宣讲《共产党宣言》的诞生、中文翻译、传播和影响,讲述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的故事。讲述了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翻译《共产主义理论》和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与传播》的故事。
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生、“火花”队代表队长张雨欣还记得两年前首场娱乐节目时的忐忑不安。 “一开始,解释需要重复,而陈望道先生只是一个历史人物。”慢慢地,他了解到,他会因为观众的提问而广泛寻找信息。你掌握得越深入,当它解释它时你就越能与朋友聊天,最终你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“我不再是局外人,而是与这段历史和这种精神息息相关。”张雨馨说道。
“在复旦,红色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沃土。”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野说。在他眼里,《共产党宣言》展现了植根于复旦校园的教育馆,早已与立德树人、用灵魂教人融为一体。它已成为“课堂未结束”和“始终开放的书本研究”。
记者采访当天,一批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参加“小火花”训练营第二阶段启动仪式暨入职交流活动。 “我尝试把解说剧本调整为讲故事的方式,主动吸引观众。慢慢地,观众开始听我的解说,向我提问,并称赞我解说生动。”作为“火花”队训练的一员,复旦大学徐汇实验学校的学生李金宇似乎为自己在训练中擦出的“小火花”感到自豪。
除此以外,团队还推出了“星火”“思想政治”体验体验活动。o 常规解释。在历史的声音中,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正在悄然生长,信仰的骨头已深深扎根于青少年心中。
(记者 颜伟琪)
(编辑:郝梦佳、孙静)
分享这么多人都能看到